詩人凱德跟困於中年危機,欲尋求刺激,一時興起於夜半專程趕回母校牛津。途中在一家無人的玩具店發現一具婦人的屍體,旋即亦被擊昏。清早醒過之後,詩人急忙向警方報案,卻驚覺玩具店不見了。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,他求助於即日同學牛津大學的費思教授。在一連串逗趣的追查過程中,發現此事原來牽涉到一件遺產繼承事件,而也在眾人的通力合作下,終於解開了謎團。

‧輕鬆的謀殺喜劇

一家玩具店深夜裏發生了謀殺案,但這家玩具店天亮之後就不見了,變成另一家雜貨店,多麼奇特有趣的構想!這個巧思後來被好萊塢各種電影一用再用,但再也不可能如第一次誕生時那麼新鮮而富創意。

艾德蒙.克里斯賓(Edmund Crispin, 1921-1978)的《玩具店不見了》(The Moving Toyshop, 1946)就是這個異想天開創意的祖師爺。在正統的古典推理小說中,《玩具店不見了》一直享有獨特而崇高的位置,不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店鋪搬家的巧思,而是它在推理小說中創造了一種“light-hearted comedy”(無傷大雅的輕喜劇),推理小說評論家基亭(H.R.F. Keating)就曾說,《玩具店不見了》成功地結合了犯罪小說與爆笑喜劇,是「最佳範例也是不朽精品」(the best example and a perennial delight)。這種喜劇風格的推理小說後來也自成傳統,最近作品被改編為電影《脫衣舞孃》(Striptease)的邁阿密作家卡爾.海森(Carl Hiaasen),就是我心目中這類推理小說風格的創新繼承者。


不如我想像中的好看,玩具店不見了這個賣點(圈套?)最後給我的解答並不出人意表,不過就是掉包嘛(攤手),為什麼要掉包??不過是為了混淆犯罪現場,很可笑的是被掉包的這兩家店主人都是同一個,白痴才想不出這兩家店的主人有問題。

更扯的是當他們遇到瓶頸,一個與殺害事件有關人從天而降到他們面前(天上掉下來的線索@.@),高談闊論著最近新得的一筆遺產,好,在牛津或許地方是小了一點,但接下來發現當這位富有的老太婆去世時,律師奉命在報上刊登幾行字,偵探們發現這些是出自一首打油詩,他們居然就循著打油詩的描述到處找人(因為這些人是繼承遺產的嫌疑犯),這裡讓我很受不了(打滾),偵探到底有沒有在用大腦思考阿,我最痛恨不思考的偵探了,兩個人妄想要在牛津裡找出與打油詩描述一樣的人物,沒有名字只有外在的特色,例如打油詩描寫的人物之ㄧ是常常穿著紫色背心,萬一把背心脫掉了呢??(翻桌)。

他構思了一個人人都不可能犯罪的手法,儘管嫌疑犯都找出來了,卻無法判斷是誰殺了老太婆,我嚴重懷疑這個手法的可行性,因為他完全取決在短短十分鐘內,老太婆是在45分後死的,但他們45分時都有不在場証明,但45分之前沒有,所以兇手居然是採取讓老太婆慢慢窒息到45分後死,僅管他在40分時就讓老太婆窒息住了。

搖頭,我真不知要說什麼,死亡時間估的這麼精準嗎??萬一在場沒有醫生那麼死亡時間就更難估計啦。

我心目中有個更好的結局  : 詩人凱德跟殺了她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dair 的頭像
    jdair

    jdair

    jd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